小学选择一所中心小学,初中上民办校,高中上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对于父母间时尚的择校规则、部分父母提前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等行为,哈佛大学中国区域面试官汤玫捷、哈佛大学大三学生常帅的爸爸常志韬等嘉宾日前在冰厂田婴幼儿园的父母沙龙上提醒:父母别“剧透”孩子的生活,需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要代劳。
没一位大师是被培训出来的
孩子10岁以前,品德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看看“人才”一词,先成“人”后成 “才”,好的品格是成“人”的基本条件,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常志韬介绍道:“他们对女儿从小就严格需要:可以犯任何错误,但不能撒谎。现在,部分父母花很多时间培养孩子的点滴技能,其实,他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习惯和品德。 ”除此之外,他很主动培养孩子的习惯,当女儿进入小学后,他很重视给女儿做“规矩”: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按规定的顺序做规定的事。孩子培养这个习惯后,基本掌握了合理管理我们的时间。
“当孩子入学后,父母第一要帮孩子端正学习观念,孩子学习是为自己,这是学生的职责,不可以讨价还价。”汤玫捷表示,同时,父母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没一位大师是被培训出来的! ”汤玫捷讲解道,每个范围的大师都是来自于内心对常识的渴望而产生的学习动力,肯定不是通过外面的压迫、训诫能激起出来的。广而言之,所有些喜好,肯定是因为赏析到其中的美,感觉到其中的快乐,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一步步走进、深入、迷恋,最后成为喜好。
父母能否将学习作为孩子的一种喜好去培养呢?对此,汤玫捷用我们的成长历程给予一定的答案。她提醒道,父母绝不可将学习饰演成一件辛苦的事,而应将学习描绘成一件有趣的事,时常借助学到的常识达成一个“小收获”,譬如说,学习画画的人画出一幅佳作,学琴的人弹出一曲乐章,习舞者跳出了一段舞蹈。父母需要常常向孩子展示成就、勾画漂亮的远景,以吸引他刚开始的走进,激起他走进后的喜欢,坚定他挫折时的坚持,收获他终身的热爱。学习常识和学习兴趣都是一种学习,只不过内容不同罢了。仔细想来有不少学习技巧可相互借鉴。
“当爸爸妈妈借用智慧的小伎两个,激起出孩子对学习常识、兴趣的热情,培养起好的学习态度后,‘自觉、自主、自由’的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汤玫捷补充道。
爸爸妈妈多关注但不要代劳
“在孩子培养兴趣和专长的阶段,爸爸妈妈可以多关注,但不要代劳。 ”汤玫捷回忆道,二年级时,她获得了一个市级专长比赛荣誉“上海小学生溜溜球比赛”三等奖。没想到,这个微不足道甚至有的不传统的荣誉却遭到了母亲的看重,并将奖状珍藏起来。妈妈这一细微的动作,给汤玫捷非常大的鼓励:原来母亲很关注我、非常在乎我获得的每一份成绩。在以后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汤玫捷一直努力做到最好,不辜负母亲的“关注”。
现在,不少父母比孩子更努力。为孩子选择课外兴趣班、规划升学线路、树立理想目的……对此,汤玫捷特别提醒,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在学习上对孩子过度关注,甚至提前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设计。汤玫捷告诫父母:孩子一旦发现对学习最操心、最急切的是父母、而不是他一个人,大多数学生会从我们的心里舍弃对我们的需要”;而所谓的 “生活设计”是强加于孩子。“父母了解孩子们最讨厌什么吗?你喜欢其他人的‘剧透’吗?况且你‘剧透’的又是你一厢情愿的结局,而不是孩子自己演绎的真实生活和将来的多种可能性。”汤玫捷建议道,与其这样,父母更应该多花些时间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多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给孩子些好的榜样。
“当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也要维持一颗‘平时心’。没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被计划,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做‘梦’。”汤玫捷回忆道,“小学期间,爸爸妈妈很关注我的学习;进入中学后,爸爸妈妈在背后默默地关注我;但他们并没为我规划生活、设计成长路线,而是让我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