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在中国待了三十年的美国母亲,却一直对中国的“啃老”问题困惑不解,让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老外”的诧异
前几日我的美国朋友德蕾莎由于探亲回美国,专程到了大家家和大家叙旧。她在中国做管理顾问咨询,自从八十年代开始,便一直住在北京。
德蕾莎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名叫凯莉,这次一块带了来,于是大家讲到了婴幼儿教育的问题。她说一次小凯莉起床后折被子,保姆看到后立刻过去抢过来,边折边说,“你人小,折腾半天也折不好,我来折,三两下就好了,干脆利落!”
德蕾莎了解后坚持说不可以,“孩子就算是花二十分钟折好,那也是她我们的劳动,再说她也没啥事,就让她花这二十分钟时间,她完成之后,也会非常有收获感,这多好呢?”
在后来的谈话中,她说到她的一个北京熟人,儿子要结婚,本来自己有房屋,但感觉爸爸妈妈的房屋更好一点,于是让老两口把房屋让出来,供他们结婚。
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已经改喝咖啡为喝茶的德蕾莎一听有这种事情,瞠目结舌:“这开什么玩笑,这人都是成年人了,有哪些理由让爸爸妈妈给自己房屋?”但这种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常见了,恐怕只有这类“老外”才感觉不对劲。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把她说的两件事情联系到了一块。小时候,父母给孩子子折被子成习惯了,长大了,帮他们找工作、给他们买房,又有哪些奇怪的呢?如此的例子一多,时间一久,大伙也就屡见不鲜了。
啃老,你情我愿?
曾看过深圳电视台一期主题为“啃老”的节目,观众里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年轻的学生,近似于一边是“被啃族”,一边是“啃人族”。
奇怪的是,当主持人问起“啃老”这个问题时,两边的反应却出奇一致,被啃的感觉该被啃,而啃人的也感觉理所当然,周瑜黄盖,愿打愿挨,剩下中间几个持异议的嘉宾莫名尴尬。
愿打愿挨,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就好比教一个人开车,还不如每天开车送他去他要去的地方简单。很多父母,包含我一个人,未必不知让孩子独立自强的重要程度,却总是不了解怎么样去培养这种独立精神。
德蕾莎告诉我,即使大家疼爱孩子,但教育就得讲究原则。
在养育孩子的阶段,大伙常常为了省事,把应该由孩子独立二十分钟完成的事情,自己四分钟完成了,甚至每件事为其代劳,表面看来,爸爸妈妈“牺牲”最大,其实有苦劳没功劳,甚至是一种“不教”之过:由于大家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独立成长的能力。
几年前“虎妈”蔡美儿很热门,随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大卫-布鲁克斯公开和她唱起了反调,他的论点非常有意思,他觉得,“虎妈式”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过分娇纵,即用严厉的计划式教育保护着孩子们,不让她们去从事更有挑战的活动。
我颇为认可此人的看法。大家一般只看到美国孩子童年的幸福,却忽视了他们小时候在品格上的各种锤炼,譬如他们去参加球赛,他们会在这中间学着庆贺赢球,也会学着同意输掉的比赛,怎么样应对糟糕的队友,怎么样在一个挺差的团队里,学习做到我们的最好。
停止过分娇纵
大家中国家庭的孩子,一般都看重学习,能把数学乘法表铭记于心,能对唐诗宋词背诵如流,也能把钢琴弹得呱呱叫。。。这类事情并不难学,一来,不少是死的东西,二来父母已经把这类东西都外包给了学校和辅导班,自己无需操多大心了。
然而学校极少会教孩子独立处事,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教学过程,由于它需要对常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练习。这里没标准答案,没固定问题,有时大家甚至连问题到底是什么都不了解,毕竟大伙都在面对不确定的将来。
孩子小时候大家不了解如何去教,或者不想花时间去教,等孩子大了,啃老,你能怪他们吗?由于他已将索求视作天经地义,对我们的能力缺少自信。
德蕾莎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人年轻的时候,就算多花一点时间,自立地把生活经营好,辛苦是辛苦一点,但当所有都是自己亲手造就时,那种自豪和自尊,是任何语言都没办法形容的。
请勿误以为这是对大家各自爸爸妈妈的指责和道德品判。我是以一个爸爸的身份在说这类话,本文的阅读对象,是目前“在职”的、“孺子可教”的中年轻人爸爸妈妈。
我这么写,也是自我检讨,上面说的问题我也有,我有时也为了省事而代劳。自己作为一个爸爸,我做得也大有欠缺,问题是即使是我失职,孩子也没法让我换内阁,让我下台。这对他们是何等不公,对于大家自己,又是何等大的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