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将来,开始不太听话,有些爱发脾气,有些倔强,不知怎么样应付。那样,贾老师的小孙女在日常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吗?作为一位早教专家,她道出了很多年轻爸爸妈妈因不知道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区1、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将来,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父亲一块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父亲我想要一块糖。父亲担忧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齿健康,就说:没了。西西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2岁孩子能说出像估计如此的词汇,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意愿,但西西父亲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飞速进步的孩子讲话,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屎!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直到目前孩子快3岁了,当其他人说到估计这个词,她还不可以同意。前两天母亲、外公和外婆要带西西去游乐场玩,过去了几辆公交车,人都不少,母亲说:我估计一会儿就能再来一辆。西西听了,说:你估计个屎。可见,虽然时间过了快一年了,父亲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在孩子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每到其他人说起估计,西西就要带出估计个屎,后来外婆和她商量,一致觉得那样说太难听,大伙用感觉、觉得来取代估计了。所以,家庭成员在和孩子说话时,必须要注意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然孩子立刻就学上口了,成人自己还未意识到孩子从哪儿学来的,如何变成如此了。
误区2、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进步的一个必经阶段,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觉得孩子是淘气、调皮。1。5-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个阶段,父母要了解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孩子叛逆时,有些父母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行压制回去了,这对孩子的进步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国内因为多年来经济不发达,一个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着玩,对玩具十分爱护,不可以破坏。在美国,一次教育专家讲坛中谈到玩具时,指出他们的爸爸妈妈假如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假如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了,觉得孩子不会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欢拆我们的玩具。最初,遭到父母的反对,感觉孩子把好好的一辆警车的警灯给扭坏了。后来,在大人耐心询问下,西西说:我想看看它为何一打开就转,就亮。外公给孩子讲解了,这是由于警车下面有电池,电线把电传到了警灯上,一打开开关,警灯就亮了。从那将来,大伙理解了西西的想法。当然,成人也不鼓励孩子无谓地破坏玩具,而是知道孩子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时,在大人的帮助下,拆装玩具。如此即防止了对物品的损毁,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孩子愉快,家人也放心。
误区3、称孩子说瞎话
孩子到了2、3岁时,当我们的意愿与爸爸妈妈的需要不同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个时候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存心说瞎话。在非典时期,回到家将来,每人都要洗手,换家居服。2岁多的西西也严格遵守这类卫生纪律,还时时提醒大人要如此做。或许由于每天如此都做,时间长了,孩子也有想违规的时候。有一天,母亲领西西进了外婆家的门后,西西说:外婆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什么地方都没摸。母亲一听急了,感觉孩子整个儿在说瞎话,就质问西西:你再说什么地方都没摸!西西也不示弱,说:就是什么地方都没摸!一看母女两个要起争执,外婆接过话茬,让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说:我是有一天什么地方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外婆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母亲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母亲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西西修正了我们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爸爸妈妈不要一下判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如此孩子就能渐渐辨明真相,防止和爸爸妈妈起争执。同时,如此也有益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4、单调重复的识字、识数
当孩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后,很多父母都沉迷教孩子识字或识数。然而,并非每位父母都是天生的好老师,有些父母或许使用的方法办法过于简单,孩子不太有兴趣,就觉得孩子是否注意力不集中,叛逆。其实,孩子更要紧的是在玩中学,在主动意愿下学习。
西西在家也遭到识字的早期启蒙,家的阿姨为了吸引西西识字的兴趣,告诉她:把这类字念出来,就给你苹果吃。西西认了不一会儿,就烦了,可阿姨却不想舍弃,依旧用食物为奖励。西西这个时候就不吃这一套了,哭起来。外婆一问之下,了解西西是想玩一会儿汽车。于是让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儿一下汽车,再看识字卡片。经过重新安排,孩子学习的兴趣比以首要条件高了,哭闹也少了。因此,沉迷让孩子学习的爸爸妈妈需要注意方法和办法,发挥孩子的主动意愿,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游戏,以达到好成效。
误区5、强调孩子的弱点
孩子在2岁时会说话了,欢欣激励的父母都期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想跟人打招呼。这个时候,成人会说:这孩子如何不喜欢叫人。而且可能反复在孩子面前指出他如此那样的弱点。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外出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人都有的急了,这可如何解决呢?外婆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小帽与小狗》的礼貌待人故事,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和家人打好招呼,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孩子子的心理重压。如此,西西日渐地由原由来害怕叫人拒绝外出玩耍,变为主动需要外出,见到楼里熟知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弱点时,父母不要由于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孩子的弱点。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重压。可以淡化处置,孩子慢慢会向好的方向进步。
总之,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因为自我意识的不断进步,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会有不听从,固执或不听吩咐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时,注意以平时心对待,不大惊小怪,不过多限制孩子,适合提合理需要,孩子的自我见解会渐渐萌芽,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