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上会非常不稳定,时常有波动,不论是和同学、老师,还是和父母相处中,会产生不少矛盾、碰撞,非常难心平气和的相处。无论是哪个教育他,他多半都听不进来,出现父母、老师管不住的状况。想要解决孩子的不听话,和孩子获得好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叛逆期如何和孩子交流?
第一,正确看待青春叛逆期,不要过度干预。
第一父母必须要正确看待孩子的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的要紧阶段,是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历经的过程,他们由于生活的阅历局限出现偏激的行动货想法都是很正常的,父母要理性和理智的理解。
尊重孩子的选择,虽然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他们还是一个孩子,性情不成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但他们也在持续的探究和探索这个世界的规律,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不要以打骂的形式用成人的考虑逼他们就范,如此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反抗不听话意识愈加强,从而拒绝交流。
第二,耐心倾听。
耐心倾听是交流的良药。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不只需要听在耳朵里,还需要听在行为上,听在心里。譬如,在和孩子交流时,微微前倾的身体姿势、温暖支持的目光接触等,都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专注,也更想跟父母倾诉。
第三,关注孩子的内心情绪。
很多父母倾向于去关注孩子的困境,一块探寻解决方案,但更要紧的是要领会孩子的情绪感受,并给予孩子适合的共情和回话,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是理解我们的。
第四,给予孩子夸奖,特定的权利。
把孩子一点点的进步都记在心里,研究孩子喜欢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喜欢的事物,给予孩子一定和支持,孩子会更喜欢和你表达他们的世界。父母在了解退让的基础上,多请教孩子,让孩子当你们的老师,当你们的朋友,孩子会把自己脑海里的缤纷色彩,斑斓世界给你描绘出来。
第五,给足孩子空间。
从亲子关系来讲,孩子会期望爸爸妈妈不要粘自己太紧,给自己留一丝空间,以便努力完成一番对自我内心的求索,弄清自我定义和自我身份。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日后形成坚实自信的自我认知,也能帮他们在将来遇见挫折时,不随便否定和轻贱自己。所以,爸爸妈妈可以远远给予隐性保护,既不要彻底松手,以免孩子误入歧途,也不要过分担忧和肆意责骂,以至于孩子愈加主动疏离,从而让爸爸妈妈很难管教。
青少年叛逆期有什么表现?
第一,最嫌唠叨。
在所大概引起男生激烈对抗的行为里,“母亲唠叨”绝对排在第一位。
无关紧要的话,最好别说;有点要紧的话,说一遍就好了;非常重要的话,只可以说两遍;尤为重要的话,最多说三遍。超越遍数,势必暴跳如雷,反应激烈,不但不听,还必须要对着干!
孩子可能觉得,只有小孩子才需要再三叮嘱,而他已经“长大”了,自己了解该做什么,无需反复提醒,再三唠叨。
第二,沉迷说互联网时尚语。
各种互联网时尚语过目不忘,顺手拈来,在口语中运用自如。说互联网时尚语,是孩子表达“我已经长大了,和社会接轨了”的意思。
第三,顶嘴是一种正常状态。
原则是如此的:父母说的完全没道理,需要大声顶嘴;父母说的有点道理,需要找没道理的部分顶嘴;父母说的完全有道理,需要故意曲解父母的意思顶嘴。
总之,顶嘴不是目的,只不过一个方法,用来表达“我有我们的想法”。
第四,莫名其妙感觉烦躁,情绪失去控制。
口头禅:烦!烦需要理由吗?无需!有时仅仅由于一件小事,就致使情绪失去控制,歇斯底里地大发脾气。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缺少理智,情绪波动比较大,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仿佛心里住着一头熊,随时都有“熊熊怒火”在燃烧。
第五,宅,再也不喜欢跟着母亲外出了。
孩子小的时候是母亲的跟屁虫,去菜市场,去超市,去银行,去车站接人,去什么地方都如影随形。到了青少年叛逆期,男生再也不想跟着母亲去这儿去那儿了。
不愿和父母一块去小区散步,理由:“无聊”。不愿陪爸爸妈妈去菜市场,理由:“没意思”。拒绝去公园踏青划船放风筝,理由:“幼稚”。不想随爸爸妈妈去超市和商场,理由:“不想去”。
青少年叛逆期男生喜欢宅在家,打打游戏看看书,甚至宁可躺在床上、沙发上看着天花板发呆,也不愿随父母外出。
第六,死要面子。
在同龄人面前,面子比天大。为了面子,可以忍常人所不可以忍之痛,之苦。
第七,吐槽,各种看不惯。
吐槽父母:唠叨,不理解大家孩子,过时,什么都不懂,out了。吐槽老师:上课偶尔说错话,态度不好,布置的作业多。吐槽电视剧:剧情狗血,人物造型雷人,画面不好看,配乐难听。吐槽课外书:情节各种不合理,印刷各种不精美,还能发现错别字。吐槽各种社会现象:司机和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小摊贩占道经营。
吐槽,只不过想用批判的态度,表达我的“非凡”,并证明我已经像大人一样,有我们的“话语权”了。